学术观点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科研成果>>学术观点>>正文
【林屾 王永中 黄晓辰】绿色金融助力共建“一带一路”十年回顾与展望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3-22 11:23:16   浏览次数:0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以来,中国积极贡献智慧、方案和力量,深化绿色金融合作,推进共建绿色“一带一路”,让绿色切实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鲜明底色。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以来,中国稳中求进构建绿色金融长效机制,行稳致远推动实体经济绿色发展。中国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全过程,积极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保护与应对气候变化协同发展。绿色发展创造绿色资金需求,中国持续深化“一带一路”绿色金融合作,为绿色发展注入金融活水,保障资金融通,夯实发展基础,彰显绿色基调。
一、多维发力绘就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底色
回顾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年历程,中国积极深化与共建国家的绿色金融务实合作,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在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国际合作机制倡议、环境气候风险管理、金融产品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第一,顶层设计引领,奠定发展基石。中国从全局出发印发系列文件,明确“一带一路”绿色金融的高点定位、重点方向、发展目标等内容,精准发力绿色发展关键环节。人民银行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是我国绿色金融领域的纲领性文件,指明了我国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体系的发展方向,明确“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绿色金融区域性国际合作的重点,鼓励支持共建国家绿色投资,加强对外投资项目环境风险管理,提高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生态环境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要求秉持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推动气候投融资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气候减缓和适应项目在境外落地,助力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低碳发展目标。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要求有序推进绿色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推广与绿色投融资相关的自愿准则和最佳经验,目标到2025年绿色金融领域务实合作扎实推进。
第二,多个机制倡议协同,凝聚国际共识。绿色“一带一路”需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团结协作,形成更加紧密的绿色发展命运共同体,推进绿色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中国通过发起多项倡议和合作机制,推动各国形成了利用绿色金融举措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国际共识。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和伦敦金融城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设置了环境和气候风险评估、环境和气候信息披露、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三个工作组,从战略、运营和创新三个层面制定了七条原则性倡议,共有来自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40余家签署机构和10余家支持机构加入该原则。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11家金融机构联合发布《绿色金融支持“一带一路”能源转型倡议》,呼吁加强国际合作,切实发挥绿色金融“源头活水”作用,持续加大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领域的支持。中国、阿富汗、孟加拉国等30国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鼓励各国和国际金融机构开发有效的绿色金融工具,为环境友好型和低碳项目提供充足、可预测和可持续融资。
第三,建立健全环境风险评估,优化投资管理。“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在注重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等传统风险的同时,兼顾环境风险和气候风险。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区域分布较广,各国面临的生态、环境和气候风险存在异质性,且评估难度较大,环境风险评估方法学及信息化系统的发展,有效帮助了金融机构识别、控制相关风险,提高了“一带一路”绿色投资效率。中国工商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瑞穗银行等“一带一路”银行间常态化合作机制成员共同发布的“一带一路”绿色金融(投资)指数,从绿色经济表现和绿色发展能力两个维度分析了绿色发展水平,通过与各国未来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对比分析得出政策建议,量化分析绿色投资机会与风险挑战。“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发布的《“一带一路”项目绿色发展指南:企业及金融机构应用手册》,基于污染防治、减缓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制定了“一带一路”项目分级分类体系,包括鼓励合作类、一般影响类和重点监管类项目,指导金融机构依据项目分类制定差异化融资政策,对融资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环境监督。
第四,发展多元金融工具,拓宽融资渠道。中国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合力,通过债券、信贷、基金等多样化金融工具重点投向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生产等领域,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造血输血。一是积极开展绿色债券境外融资,如建设银行发行“生物多样性”和“一带一路”双主题绿色债券、工商银行发行“一带一路”气候债券和绿色“一带一路”银行间常态化合作债券等,并引入第三方机构依据国际标准开展绿色认证评估,加强境外市场认可度,提高募集效率。二是政策性银行及商业性银行共同发力,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广布分支机构经营网络,通过银团贷款、同业授信等方式提供长期、可持续绿色信贷服务。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中心中国海外能源融资数据库显示,中国进出口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2013年至2020年向“一带一路”可再生能源项目合计提供融资支持221亿美元,包括中国进出口银行融资支持的阿根廷胡胡伊省光伏电站项目、国家开发银行支持的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项目等。三是充分利用国际双边多边合作基金及社会资本基金支持绿色项目,解决绿色股权投资不足等问题,如丝路基金、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中国—中东欧投资合作基金、光大“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基金等。丝路基金的投资项目涉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2年底承诺投资金额超过200亿美元,其中一个重大投资项目与沙特国际电力与水务公司共同成立新能源平台,投资风能、光伏、光热等绿色能源项目。
第五,推进碳市场合作,开拓跨境碳金融业务。碳交易市场以碳排放配额或碳减排量为交易标的,利用市场化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根据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发布的《2022年度全球碳市场进展报告》,截至2022年年底,中国、韩国、哈萨克斯坦等已经建立了碳市场,印度尼西亚、越南等计划实施碳市场,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巴基斯坦等正在考虑实施碳市场。这为中国推进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碳减排、碳交易和碳金融领域的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政府深度参与碳交易政策国际交流合作,分享碳市场建设经验,极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亚洲碳市场区域合作研讨会,与新加坡、泰国、越南等国家代表从制度建设、总量及配额设定等角度探讨亚洲碳市场发展挑战及合作方向,还多次参与泰国国家温室气体办公室碳市场交流,支持泰国碳市场建设。同时,中国积极开展跨境碳金融业务: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重点探索“一带一路”自愿碳减排市场服务,已促成中国和印度1万余吨跨境减排量交易;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与相关银行合作,为新加坡企业提供碳排放权质押FT跨境融资服务,为境外机构开展碳排放权交易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
二、十年耕耘共建“一带一路”绿色成效明显
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成效显著、影响深远,实现了绿色金融与绿色发展的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提升。中国在此过程中积极贡献智慧、力量和方案,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彰显了负责任大国形象。
一是保障绿色资金融通,促进经济绿色发展。绿色资金融通是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重要保障。中国通过多元化绿色金融产品供给体系,让资金活水畅达绿色市场主体,有效保障了“一带一路”绿色低碳项目的资金供给,实现了金融资源的高效配置。绿色金融产品的投放高度重视“一带一路”项目投资中的环境和气候因素,积极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低碳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抑制高污染、高排放行业的无序竞争。金融、实体经济与绿色的深度协同,助力共建国家进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壮大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基础设施等绿色产业,培育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经济循环。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中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能源投资的绿色化程度显著提升。外国投资情报机构FDI Intelligence数据显示,中国对“一带一路”可再生能源绿地投资额由2013年4亿美元升至2022年8亿美元,占中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能源绿地投资中的份额从22%提升至96%。美国企业研究所中国全球投资追踪数据库显示,中国对“一带一路”可再生能源直接投资额由2013年6亿美元升至2022年27亿美元,占中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能源直接投资中的份额从10%提升至30%。
二是推动绿色金融创新,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一带一路”绿色发展需求日益增长,对绿色资金融通速度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监管部门及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创新、健全绿色金融体系提供了新动能、新机遇、新方向。监管部门加快推动绿色金融政策及绿色发展政策形成合力,强化精准滴灌和正向激励,引导绿色金融健康有序发展,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提高金融服务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能力。金融机构积极促进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构建多元化绿色金融业态,扩大了绿色金融覆盖面,强化环境和气候风险管理,充分发挥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功能,形成金融与绿色良性互动的新格局。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创新举措,打造了绿色驱动、市场主导、开放引领的“一带一路”金融合作新模式。
三是贡献中国金融智慧,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中国积极推动绿色发展理念成为“一带一路”金融合作共识,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体系,搭建国际对话和沟通平台,深度挖掘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绿色融资需求,提升境内外绿色资金供给意愿,持续为金融支持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发挥中国力量。在中国的积极引领与共建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绿色金融务实合作持续深化,形成了紧密的绿色金融合作伙伴关系,助力共建国家提振绿色发展信心、探索绿色发展路径、强化国际绿色团结、完善全球绿色治理,为全球生态赤字难题提供了破解之法,形成了绿色引领、金融互信、经济融合的发展格局,实现多方合作共赢。
三、未来共建绿色“一带一路”重点
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步伐日益坚实,绿色金融保障更加有力。展望未来,中国将携手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持续推进绿色金融高水平开放合作,进一步完善环境气候风险管理体系,积极推动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努力探索碳交易市场国际协同链接。
第一,持续推进绿色金融高水平开放合作。共建绿色“一带一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践中持续深化绿色金融合作,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绿色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一是深化金融服务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能力。在推动绿色投融资的同时,秉持“融资”和“融智”相结合,将中国绿色金融活水、优势产能、先进技术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绿色发展需求有效对接,提供高质量的综合绿色金融服务方案,构建深层次绿色金融与绿色经济合作伙伴关系。二是健全“一带一路”绿色金融合作机制。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绿色金融规则体系,建立紧密的跨境绿色金融政策协调机制和监管合作机制,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多元化和服务精细化,促进“一带一路”绿色金融合作平稳、健康、持续发展。三是促进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协同发展。统筹考虑绿色行业发展与高碳行业转型需求,精准发力推动金融政策、产品、服务创新升级,实现“一带一路”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气候效益的有机整合。
第二,进一步完善环境气候风险管理体系。在现有基础上,逐步强化风险核算、压力测试、信息披露等环节工作,打造科学、高效的“一带一路”投资环境气候风险管理体系。一是健全“一带一路”金融资产环境气候效益测算机制,开发核算方法学,规范核算流程,适时引入第三方机构对核算结果开展认证评估,确保核算结果的真实、准确、完整。二是针对“一带一路”投资项目开展环境气候压力测试,全面分析项目所面临的环境气候风险敞口,构建环境气候压力传导数据模型,评估在不同情景下压力因素变化对项目、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影响。三是建立“一带一路”投资项目环境信息披露机制,定期披露环境治理结构、环境效益及风险、环境风险管理流程等常规信息,及时披露可能对投资产生重大影响的突发信息,培养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责任意识,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提升金融机构环境绩效,强化政府及公众监督效能。
第三,积极推动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涉及众多国家、金融机构和企业,跨境绿色金融服务成本较高、效率较低、难度较大,积极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有望成为解决现有痛点的重要举措。一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收集整理“一带一路”绿色融资需求,精准识别绿色客户画像,构建绿色企业和项目库,开展绿色效益认定和评估,丰富绿色投资决策手段。二是提高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动态监测、识别和预警“一带一路”投资项目环境和气候风险,支撑投前和投后风险评估,不断提高风控体系智能化水平。三是提升金融监管部门监管效率,深化“一带一路”绿色金融数据互联互通,持续跟踪、研判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行为,支撑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考核评价。
第四,努力探索碳交易市场国际协同链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对利用市场化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热情持续高涨,中国可借助自身经验发挥帮扶作用,与共建国家碳市场协同发展。一方面,中国可为共建国家提供碳交易市场能力建设。中国可以从总量控制、配额分配、监测报告核查、交易规则、市场调节等维度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帮助共建国家推进碳市场建设及运营工作。另一方面,探索推进“一带一路”碳市场国际链接,开展共建国家碳市场政策规则体系衔接,扩展覆盖范围,扩大参与主体,丰富交易品种。优先推进基于黄金标准、自愿碳减排标准等既有国际标准的碳减排量跨境交易,积极推动中国碳减排标准国际化,创新研究海洋碳汇等新型碳减排标准,适时研究碳排放配额跨境交易模式。




(本文发表于《中国外汇》2023年第20期。作者单位:林屾,武汉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家全球战略智库。

武汉大学气候变化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

鄂ICP备05003330Copyright © 武汉大学2014 Designed by MONOKEROS

WHU_CCEE